天下第一行書
《蘭亭集序》,又稱《蘭亭序》,是「書聖」王羲之的作品,素有「天下第一行書」的美譽。
距今1666年,東晉永和九年(353年)三月初,王羲之邀集文友在會稽山陰的「蘭亭」飲酒賦詩,稱為蘭亭集會,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,輯為《蘭亭詩》,再由王羲之以行書作序。《蘭亭序》自此千古傳頌,成為書法史上起奠基作用的巨作。
這件作品是以「蘭亭修褉」為背景,講上巳日的傳統故事。相傳在黃曆某年的三月三日,有三個女子莫名其妙地同時暴斃,發生這種不祥的事情,在當時很容易引發人們內心的恐慌,於是每年的這一天,人們就到水邊去,藉由洗滌來清除身上的穢氣。
據說,「修褉」這種風俗早在周朝就有了,用河水袪穢,另有一種講法叫「拔褉」。東晉之前,「拔褉」是個很單純的活動,並沒有宴遊的形式,人們只是去水邊洗滌,清掉晦氣。到了王羲之的年代,演變成文人之間的風雅集會、戶外野遊、宴遊的形式,還加上了浪漫至極的「曲水流觴」。
古時喝酒的酒杯有一種羽觴杯,兩邊有耳、寬口,通常是木胎,它的材質和設計都著重於能漂浮在水上,並隨著水勢流動。王羲之和一群文友趁著「修褉」時節作宴遊雅集,他們選了蘭亭附近一處彎曲的河道,文人雅士們對坐在溪水兩旁,司令者斟上酒後把羽觴杯安置在河面上,讓木杯隨著水流漂移,酒杯流到面前者必需即刻吟出一首詩來,作不出詩的要罰酒。
《蘭亭序》把當天有多少人參與,完成了多少詩篇、對子,誰罰了多少酒都記錄了;也以「天朗氣清」、「惠風和暢」等等優美的詞句來形容當天的天氣。這樣,把天氣和場景都書寫下來,字裡行間,都讓人感受到當時空氣中那宜人的氛圍。
這樣一個風雅至極的活動對後來者的影響很深,因為後代的文人要進入詩、書、畫這個領域,通常都從臨摹王羲之的法書入手,《蘭亭序》幾乎是所有文人都必須一再臨摹的入門帖子,手上一遍遍地臨著右軍先生蘊藉暢達的墨跡,心中一次次體會文章中風流婉約的聲息,人人陶醉並嚮往之。但蘭亭序真跡尚未尋獲,唐太宗埋葬於昭陵亦未循其蹤,但為何蘭亭序仍置於"天下第一行書美名"高位呢? 故事要回到《蘭亭序》失蹤前的唐代...
唐太宗極愛王羲之字體,後來落入唐太宗的手中,唐太宗愛不釋手,朝中大臣也很喜歡,觀賞人員門庭若市,甚至擠破頭都只能見10秒,於是便想了兩個方法,首先請當代最厲害的書法家歐陽修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等看著真蹟臨寫幾篇,再將臨寫的作品分送出去,但書法家個人有其個人特色,雖書法造詣相當高;但人人都想要一見蘭亭序真跡,但等待人實在太多,所以則有一派人願意多花些時間等待,但為何等待?等待何人? 等待何事? 為了就是當代的摹書人趙模、馮承素等人進行響拓鉤摹。
響拓鉤摹本目的,『為了保護書畫藝術品原跡,採用臨摹的方法製作副本和複本。』所謂“摹”,就是對原作真跡摹寫,力求絲毫不差。書法摹寫稱之為“響拓”。唐代因摹刻技術很高,筆意俱存,宛如手寫,也可窺見王羲之行書的面貌。傳世的蘭亭序雖多,乾隆爺收藏八部之多,但現今所看到了《蘭亭序》則以馮承素的摹本最為傳神也最珍貴,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。
我們正是根據馮承素版本作為素材,在不失文字比例大小情況下,將當時文字遺憾重新排版,以拓本模式逐字分解高清檔案整理花費近月時間將真跡原稿還原,重新創作。
備註:
「拓」(音:踏),就是把字刻在石版上,用墨拓的方式拓印下來。古時雖然有活字版印刷,但是還沒有複製這種印刷技術,沒有辦法把書法字體完完整整地複製下來供人臨摹。這時候墨跡拓本就成為一種很好的學習工具,因此歷代都出現許多很好的「法帖」。所謂的「法帖」,就是指可以供大家臨摹學習的帖子,那些帖子要先刻在石版上,再從石版上拓印下來。
王羲之 生於 公元303年,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
參考資料
蘭亭集序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 - Wikipedia